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
亦称“唯心史观”。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是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唯心主义,例如,黑格尔用“绝对观念”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种是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观唯心主义,用个别人物的意志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英雄史观”“天才史观”“超人哲学”等都是其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它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社会的产生,唯心史观逐步形成。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历史观占统治地位,用神灵、上帝来解释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基督教的历史观主张上帝意志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统治地位。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封建生产关系,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历史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从人出发,提倡人的主体作用和个性解放,肯定人的理性力量,把理性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的历史唯心主义试图突破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局限性。他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他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绝对观念”。费尔巴哈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历史观。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19世纪下半叶的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继续以新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坚持和宣扬唯心史观。恩格斯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
历史唯心主义有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作为人类认识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一定阶段,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出现之前,生产发展缓慢,生产关系长期停滞,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被政治、宗教等因素掩盖,人们难以发现社会发展的物质原因和客观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的都是自觉追求预期目的的人,这一特点容易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是人的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剥削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垄断了社会精神生产,片面夸大个人的作用,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宣扬社会制度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毛泽东指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有到了伴随着大工业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人们才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做全面的历史的了解,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这个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
历史唯心主义歪曲了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是一种非科学的历史观。它作为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上也有积极作用。人本主义历史观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从人自身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一大进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开始寻找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