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idealism)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复杂进程,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绝对化,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都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感觉、心理、意志、意识看成世界的本原,否认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他主张“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可以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将其臆造的某种存在于人之外的独立的思维、精神看成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有限的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黑格尔以其庞大的哲学体系把整个世界描写为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过程。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同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背离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着一些人类知识和思维的积极成果。例如,黑格尔哲学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