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new outlook on security featuring mutual trust and reciprocity, based on equality and cooperation)
一般意义上的“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的不同于“旧安全观”(“传统安全观”)的新的安全观念的统称。1997年3月,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新安全观”。中国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主要背景,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伴随着两极对抗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和世界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和南北差距,还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它们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的形成,又同国际上兴起的新安全概念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西欧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认为,安全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也要解决威胁人类的非军事问题。联合国安全与裁军委员会则提出了“共同安全”的概念,呼吁将“以军事为基础的安全观”转化为更广泛的,通过国际合作、非军事化、裁军等途径实现的“共同安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积极倡导从狭义的国际安全概念转向“全包容型安全概念”。1991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天涯成比邻》的报告中提出了“人民安全”和“全球安全”的概念。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社区安全和政治安全七大领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安全”的概念。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以来,联合国的安全概念又与发展和人权联系在一起,被定义为“以人为中心的安全”,认为安全不仅是国土的安全,也是人民的安全;不仅是通过武力来实现的安全,也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安全。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新安全观后,内容不断发展和完善。2002年7月31日,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了《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对中国新安全观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重申了新安全观,指出中国倡导新安全观的目的是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
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达国家应该为全球共同安全、消除冲突根源承担更多的责任。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相互通报,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激烈冲突的发生。总之,新安全观是综合安全观、发展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共同安全观,是建立在世界多样性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模式,既符合人民意愿,也顺应时代潮流。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既包括传统威胁,也包括非传统威胁;既包括军事安全,也包括非军事安全。它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中国新安全观强调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与“和平共处”相比,新安全观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与联合国倡导的新安全观有一致之处:一是二者都强调以非军事手段应对全球威胁,应对包括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问题;二是都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在西方的政治、文化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新安全观不同。西方提倡的新安全观强调超越主权的国际干预和基于统一价值观下的全球治理,中国的新安全观则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家的内政,强调国家平等原则,强调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多样化和民主化。中国的新安全观倡导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尊重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国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实践是对新安全观的身体力行。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一贯主张并致力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目前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一直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认真履行条约义务,努力维护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和安理会的权威。
中国新安全观体现了中国对寻找适合新时期的人类安全概念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