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发展战略。其主要目标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科技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在2014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集中论述了中共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虑,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习近平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立足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加快国际科技资源流动和重组,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在未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继续统筹推进这一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降低成本,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