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战略问题》(Problems of War and Strategy)
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结论的第四部分。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
由于当时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志否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由此对党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上的方针,也采取了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为了使全党更明确地了解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首要地位,并动员全党认真地从事这项工作,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又从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方面着重地说明这个问题,同时说明我们的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具体变化的过程,从而取得全党在领导思想上、工作上的一致。
毛泽东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所有这些,表示了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在17年的斗争中,不但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而且锻炼出来了一条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路线。国内战争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战略时期。在前期,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主要的是正规战争。在抗日战争的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因为抗日战争的最后命运,只有正规战争才能解决。但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结论还从18个方面论述了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意义和作用。
这部分结论所阐明的中国社会的特点、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对于取得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