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一种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三步走”发展战略。

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有后的发展过程。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