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Our Tasks)
1947年10月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后,毛泽东提交给同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亦称“十二月会议”)
上的书面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
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论述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重大意义。报告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2)
总结和概括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报告指出:“我们的军事原则是: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
,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
,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
的作风。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报告强调,这十大军事原则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它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并完全适合人民解放战争实际情况的。虽然,美国和蒋介石熟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方法,却不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因为这些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
(3)
明确提出并深入阐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报告指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报告对国家垄断资本,即官僚资本问题以及对这一资本的掌握者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
问题做了深入的阐发;对与正确认识保护民族工商业密切相关的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也做了深入的阐发。
报告还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构成及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全部国民经济包括:①国营经济,这是领导的成分;②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③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而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4)
报告重申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的政治纲领,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报告强调,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会议的决定指出:“这个报告是整个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
报告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勾画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