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Some Points in Appraisal of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毛泽东1946年4月针对当时对于国际形势的悲观估计在延安写的一份文件。这个文件,当时没有发表,只在中共中央一部分领导同志中间传阅过。1947年12月的中共中央会议,印发了这个文件。由于到会同志一致同意这个文件的内容,后来将全文收入了中共中央1948年1月发出的《关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中央会议决议事项的通知》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
1945年9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战后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败,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严重削弱,只有美国的国力得到加强,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寻求世界霸主地位,不仅妄图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都置于其控制之下,而且意图攻击和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它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实施“援助”计划,并建立军事基地,破坏和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民主运动。1946年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活动,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一时间,“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的论调甚嚣尘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同志过高估计帝国主义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人民力量,惧怕美帝国主义,惧怕爆发新的世界战争,在美蒋反动派的武装进攻面前,表示软弱,不敢坚决地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认为一旦内战,中共必败。针对这种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悲观估计,毛泽东写了这一文件。
(1)
关于新的世界大战能否发生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因为制约战争发生的力量尤其是民主力量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向前发展。基于此,毛泽东判断,“美、英、法同苏联的关系,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的问题,而是或者较早妥协或者较迟妥协的问题”,这种较早较迟的“妥协”,是指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内,或者更长时间内,经过和平协商达成协议。
(2)
上述的这种妥协,不是在一切国际问题上的全面的妥协。这种妥协,是说在若干问题上,包括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妥协,例如,美、英、法同苏联的通商贸易关系是有扩大的可能的。这表明战争的危险仍然是存在的。
(3)
美、英、法同苏联的这种妥协,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向美、英、法反动力量作了坚决的和有效的斗争”。同时,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与本国的反动势力寻求妥协。因为“反动势力对于人民的民主势力的原则,是能够消灭者一定消灭之,暂时不能消灭者准备将来消灭之”,所以,“人民的民主势力对于反动势力,亦应采取同样的原则”。毛泽东号召,在上述国际形势下,“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