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the erroneous line of Right opportunism of Chen Duxiu)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内以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为代表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当时,陈独秀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主张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对国民党右派反共反人民的阴谋活动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以致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集团先后背叛革命,向人民突然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人民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错误分析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观点。1923年,陈独秀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认为“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被难苟安”,故一般“难以加入革命”。无产阶级则“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产业还未发达,连资产阶级都很幼稚,工人阶级在客观上更是幼稚”,故“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却“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资产阶级虽然是与工人、农民“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国民运动若轻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念”,“便失去了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基于上述分析,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得出了这样的错误结论:“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结果“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革命的前途只能是资本主义的。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待资本主义有了充分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之后才能进行。在这种理论观点支配下,陈独秀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了一次次妥协退让投降的政策。1926年在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中,妥协退让;1927年适应国民党右派反对农民运动的要求,阻挠和压制农民运动,反对武装工农;1927年6月,还在党内通过的所谓《关于国共合作关系的决议》中规定,工农等民众团体均受国民党领导和监督,工农武装均应服从政府的管理和训练,以致汪精卫继蒋介石之后背叛革命时,中国共产党人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同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这一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