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Chen Duxiu)(1879—1942)

安徽怀宁人,字仲甫,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反清斗争。1903年回国后在上海主编《国民日日报》。1904年回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1905年建立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1912年安徽光复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后参加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斗争。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

,积极协助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革新。1918年底,与李大钊创办政论刊物《每周评论》,关注现实斗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五四运动中,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人民起来斗争。1919年6月11日,因在北京街头散发传单被捕,后经营救获释。经过五四爱国运动,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同李大钊等酝酿筹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联络的发起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中央局书记,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后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大革命的后期,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尖锐斗争中,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致使革命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1927年7月,在中共中央改组时,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在8月7日举行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经过改选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其他领导职务。此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不赞成坚持农村革命斗争,污蔑红军为“流寇”,接受托派观点,进行非组织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2月,联合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公开宣布同托洛茨基站在一起,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1931年5月被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推举为总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晚年赞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1942年5月病故于四川江津。著作收入《独秀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