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共(布)党纲草案》(Draft Programme of the R.C.P.〔B.〕)
列宁为俄共(布)制定的第二个党纲草案,又称《俄共(布)纲领草案》。写于1919年2月,载于1919年2月25日《真理报》第43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6卷。
俄共(布)第一个党纲是1903年在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的形势需要新的理论和纲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因此,列宁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立即提出修改党纲的问题:在1917年4月撰写的《第五封〈远方来信〉的要点》中拟定了修改党纲的具体提纲;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修改党纲的任务;1917年4月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起草《党纲的理论、政治及其他一些部分的修改草案》,会议通过修改党纲的决议,规定了修改的方针;会后不久,1917年6月,列宁根据中央的建议出版了小册子《修改党纲的材料》;1917年10月,发表了《论修改党纲》;1918年3月为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拟定《党纲草案草稿》,并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大会采纳列宁的意见和建议,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并通过了关于修改党纲的决议。这篇文章就是列宁在以上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委托所制定的党纲最终草案。主要内容有:(1)在保留旧党纲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表述基础上,增加了对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性质的分析。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不仅发展到垄断阶段,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强大的垄断同盟——辛迪加、卡特尔、托拉斯,以及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金融资本决定着全部经济生活,还加紧向外国输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范围、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从经济上瓜分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已把全世界的领土瓜分完毕,资本主义进入空前剧烈斗争的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由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夺世界霸权和扼杀各弱小民族的战争,1914—1918年的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就是这样的战争。(2)揭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意义和目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剥削、压迫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和奴役,使工人阶级遭受着惨祸、灾难和破产的命运,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根本原因。十月革命促进了各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纪元已经开始。列宁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把人类从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3)阐明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领导和先进国家工人阶级的紧密联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求俄共(布)对利用“保卫祖国”骗人口号做掩饰而保卫“本”国资产阶级掠夺者利益的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以及试图复活已经破产的第二国际、动摇于社会沙文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之间的“中”派进行坚决的思想政治斗争,把歪曲社会主义的各种机会主义清除干净。(4)规定了俄共(布)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般任务和各项具体任务。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苏维埃联邦共和国,这是比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高得多和进步得多的新型国家;依靠苏维埃国家组织,打碎和彻底摧毁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继续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苏维埃政权实行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对大多数人实行真正的民主,保证其享有文化、文明和民主的平等权利;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发挥劳动群众对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的作用,剥夺剥削者的选举权,镇压他们的反抗。经济方面:完成对资产阶级的剥夺,使生产资料国有化;领导和组织工农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利用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专家;依靠工农联盟,按共产主义原则指导和发展合作社,促进和实现从旧的资本主义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合作社向无产阶级领导的生产消费公社过渡,以最终实现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在不可能立即消灭货币的前提下,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如以存折、支票和短期领物证等等来代替货币,货币必须存放到银行等规定,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在废除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通过组织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办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小农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其中最重要的办法是建立国营农场(即社会主义大农场),鼓励农业公社(即农民经营公共大经济的自愿联合)以及共耕社和协作社;广泛地有计划地吸引产业工人参加农业方面的共产主义建设,消灭城乡对立。对农村工作的政策是:组建贫苦农民委员会,依靠农村无产者阶层和半无产者阶层;坚决反对富农即农村资产阶级的剥削意图,镇压他们的反抗;把中农同富农区分开,逐步地有计划地吸引中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把他们吸引到工人阶级方面来。(5)规定了实行民族平等以及在宗教问题上教会同国家分离、同学校分离的政策,要求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这一党纲草案是列宁在抗击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武装叛乱的战争条件下草拟的,带有“战时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基本符合当时应对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因此,大部分条文为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设立的党纲委员会所采纳,并写进了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党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