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联邦口号》(On the Slogan for a United States of Europe)
列宁首提“一国胜利论”的短文。写于一战初期的1915年8月10日,载于1915年8月23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44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26卷。
“欧洲联邦”口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以各种形式多次提出过,在战争年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列宁在1914年8—9月写的《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欧洲大战中的任务》、1914年11月写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等文中曾经提出通过革命推翻奥、德、俄三国的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的口号。但在写作此文时列宁已经放弃这一口号,而考茨基、托洛茨基等人极力主张建立欧洲联邦,声称“帝国主义大国之间可能消除竞争与冲突而在和平基础上进行联合”。此文阐述列宁反对欧洲联邦口号和主张“一国胜利论”。阐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一国胜利和世界革命的关系。
第一部分,列宁从经济方面论述了欧洲联邦口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实现及其反动性。
第一,列宁辩证地说明了建立欧洲联邦的问题。
一方面,从政治方面看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主张具有合理性。列宁指出,“共和制的欧洲联邦”作为政治口号,如果与推翻德、奥、俄三国的君主制度联系起来看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真正民主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政治革命,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不会削弱社会主义革命口号,它们总是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同时,政治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免的。它充满政治上经济上巨大震动,是极其尖锐的阶级斗争。
另一方面,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来看,欧洲联邦的口号具有反动性。首先,列宁指出,资本已经具有国际性和垄断性。世界已经被少数几个大国即依靠大规模掠夺和压迫其他民族而强盛起来的国家瓜分完毕。亚洲的中国、土耳其、波斯,正遭到日、俄、英、法四国野蛮的分割。这些帝国主义强国占有大量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通过资本输出和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对世界上将近10亿人口的地区进行掠夺和殖民统治。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欧洲联邦,就等于缔结瓜分殖民地的协定。其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帝国主义强国是按照实力作为瓜分殖民地的基础和原则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国家实力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变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常遭到破坏的均势。日本和美国的实力加强的速度要大大快于欧洲。建立欧洲联邦,作为欧洲资本家相互之间的协议,它只能是共同镇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反对日本和美国,共同保护老牌帝国主义已经抢得的殖民地。最后,列宁指出,提出“世界联邦”设想,这是一种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各民族联合和自由的国家形式,直到共产主义的完全胜利使一切国家包括民主国家完全消失为止。但把世界联邦口号当作一个独立的口号未必是正确的,一是因为它是和社会主义交融在一起的;二是因为它会造成一种曲解,以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并且会使人曲解这样的国家和其余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来看,即从先进的、文明的殖民强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世界这一点来看,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
第二部分,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列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
首先,揭示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在本文中列宁尚未明确指出一国胜利中的一国是指俄国。
其次,列宁还指出,这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家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带动其他国家;要用武力反对剥削阶级及其国家;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而获得胜利的社会政治形式将是民主共和国;没有无产阶级这一被压迫阶级的专政,便不可能消灭阶级;没有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各落后国家的比较长期而顽强的斗争,便不可能有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下的自由联合。
因此,列宁指出,根据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上以及在会议以后对这个问题的反复讨论得出结论:欧洲联邦口号是不正确的。
本文第一次提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胜利论”的补充和发展,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