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Philosophical Notebooks)
列宁于1895—1916年间研究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所写的读书摘要、评注、札记和短文的汇集。
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55卷。
《哲学笔记》写作的背景始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迅速凸显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创造了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第二国际早在1912年《巴塞尔宣言》中就指出,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要反对这场战争,并造成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随着战争的爆发,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导致了第二国际的分裂。一些左翼政党沦为社会沙文主义政党,他们的理论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打出“辩证法”的旗号为自己的背叛行径百般辩护,这引起列宁的警惕。列宁认识到,只有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才能对帝国主义的矛盾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才能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揭露第二国际首领们的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才能制定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哲学笔记》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核心、基本规律、主要范畴的深刻见解,关于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精辟观点以及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论述。
列宁在1895年对《神圣家族》一书所做的摘要中探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的形成。列宁强调了蒲鲁东的国民经济学理论在马克思的研究重心由黑格尔哲学向社会主义转向中的作用。列宁从该书中摘录了部分话语论证马克思当时如何接近“生产的社会关系”这个思想,并阐明马克思几乎已经形成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观点。此外,列宁还在此摘要中非常重视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者关于人民、劳动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原理以及他们的一个结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认为,群众并不是与精神相对立的存在,也不是与现实毫不相干的问题。历史并不具有任何形式的主动性,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永远只能是现实中的、使用物质力量的人民群众。这些原理同列宁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反对关于“英雄”和“群氓”的唯心主义、民粹主义观点的斗争,反对想从理论上论证个人迷信的企图的斗争,是密切相关的。
列宁在1909年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所做的摘要中,着重指出了作为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的费尔巴哈的功绩,肯定了费尔巴哈在自然界的必然性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所做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列宁在摘要中重点突出了“讲演录”中的那些表达了费尔巴哈在社会观方面的唯物主义猜测的论点。列宁将费尔巴哈有关合理的利己主义是推动历史进步动力的观点,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将费尔巴哈对“占人类多数的被压迫者的利己主义”的实现,看作是费尔巴哈的“社会主义”观点。同时列宁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弱点和局限性,指出,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自然主义,都只是关于唯物主义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最后,列宁还把《宗教本质讲演录》与同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做比较,得出“费尔巴哈在这段时期已经远远落后于马克思”这一结论。
列宁在关于索尔邦图书馆中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书籍的札记中,介绍了重要的新书,比如马赫的《物理学概论》、麦克斯·普朗克的《能量守恒原理》等等,并谈及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是列举出十个哲学派别:新唯物主义、新实证主义、新自然哲学运动、新浪漫主义、新活力论、进化主义、个人主义、人文科学运动、哲学历史的思潮以及新实在论。
列宁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的摘要,在《哲学笔记》中占有中心地位。在关于《逻辑学》的摘要中,列宁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梳理,指出,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本体论、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尽管黑格尔的立足点是唯心主义的,但这也较康德认识论与本体论脱节的缺陷有着进步意义。此外,列宁指出,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需要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审视它,也就是说,不能原封不动地运用黑格尔的逻辑,不能把它照搬过来,要去除其神秘观念。在关于《哲学史讲演录》的摘要中,列宁重点对黑格尔就辩证法的论述做了摘要,黑格尔把辩证法视为“概念中的纯思维运动”,列宁认为这是对辩证法的一个规定,将黑格尔讲的对立面的统一、同一看作辩证法的实质,探讨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分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划分,并对辩证法的客观意义做了精辟的论述:发展原则与统一原则的结合。在关于《历史哲学讲演录》的摘要中,在如何写作历史方面,列宁赞扬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不去研究历史,不去编著历史,从中总结出历史的办法,而离开写作苦思苦想历史是十分愚笨的;在物质与精神关系方面,列宁强烈反对黑格尔用实体代替物质的观点,认为黑格尔仅仅是用纯粹的思辨与臆想代替物质与精神之间真实的联系;在国家本质方面,列宁反对黑格尔把国家视为“理性”实现、自由实现的看法,认为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列宁指出,尽管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但是他不是根据客观历史总结出来的,而是把他所杜撰的历史唯心主义逻辑硬套在世界历史上。
列宁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拉萨尔的《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与费尔巴哈的《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等书的摘要中,探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历史准备。列宁研究了从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里特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产生时为止的全部哲学史,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卓越的思想家的创作做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列宁揭示了这些哲学家为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揭露了他们观点的历史局限性。例如,列宁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文摘要中,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对立方面的存在与转化的情形蕴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但是当他谈到具体的矛盾和转化时,又不能断然承认现实的对立面的存在和转化,而只把对立的方面置于潜在的状态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把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割裂开来,认为现实的东西只有先还原为潜在的质料,才能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显得牵强而不切实际。列宁在关于拉萨尔的《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的摘要中指出,赫拉克利特无疑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但是经过唯心主义者拉萨尔的解读之后,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赫拉克利特却被改造成了黑格尔哲学的代言人,因此列宁赞同马克思的结论,即拉萨尔的这本书混乱不堪,根本不值得一读。在对费尔巴哈的《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的摘要中,列宁指出,虽然莱布尼茨哲学中蕴含着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的倾向,但却包含着一种非常深刻的辩证法。
《哲学笔记》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列宁对辩证法的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列宁的《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纲要》《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等提纲和短文中。
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纲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列宁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著名论断,认为辩证法作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世界观;作为人类认识史的总计、总结和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认识论;而作为关于人们借以进行正确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逻辑学(也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科学,它的体系应当是这个三者同一的体系。列宁还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方法和结构上有着类似之处,所以列宁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不钻研和不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最后的一篇。
辩证法的16个要素,按其性质,又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辩证法的客观性即第一条,列宁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和唯物主义统一的,是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对立的,是事物客观的辩证联系和辩证运动,要贯彻观察的客观性原则,而要真正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原则的途径就是:“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二是,辩证法的两条基本原则——普遍联系原则和自己运动原则:普遍联系原则即第二、八条,普遍联系原则也就是列宁提出的统一原则,它表明自然界、思维、物质等等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统一体;自己运动的原则即第三条,自己运动原则也就是列宁所指的发展原则,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而且事物的运动是自己的运动即有着内在的源泉与动力。三是,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表现即第四、五、六、九条,这个规律蕴含这样的思想——一切事物都存在内在矛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矛盾的展开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又有三大表现:质量互变规律即第十六条、否定的否定即第十三、十四条以及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即第十五条。四是,认识的辩证法,其主要观点如下:认识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过程即第七条,认识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过程即第十条,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无限过程即第十一条,认识过程中范畴的发展与转化即第十二条。五是,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列宁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列宁对辩证法要素的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研究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宁提出并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全面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列宁首先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并论证了这个观点。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列宁确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矛盾来证明此论断,同时也指出,举例只是通俗地说明,举例不能代替论证,更不能以举例来代替规律。第二,事物的对立与统一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否承认这一点是区别两种发展观的关键。列宁指出,发展观有辩证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之分,前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发展是对立面的转化、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而后者则否认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外部,把发展理解为同类事物的简单重复,亦即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第三,列宁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
列宁以哲学史的发展为例,确认认识是一串圆圈或者螺旋式的曲线,他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试图全面阐述人类的认识过程,因此从唯心主义视角出发,他将范畴的发展与演进描述为由正反合构成的一串圆圈,但哲学立场上的局限性使得黑格尔的企图不仅未能实现,而且在这串圆圈中还有不少牵强附会和荒谬绝伦的地方。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列宁尝试着搞清楚哲学史的辩证发展过程,勾画出哲学史上的圆圈和曲线,并列举了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从费尔巴哈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到黑格尔以及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的中介再到马克思的过程。列宁抛弃了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公式的外在形式,即表现为正反合的三段式,而保留了其中的合理因素,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斗争的过程,这个矛盾进程必然表现为对立面不断反复的前进过程,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列宁经常把这一过程比作一串圆圈或螺旋形曲线。所有这些比喻不外指出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的两个特点,即前进性和反复性。
列宁提出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重要结论。在列宁看来,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辩证的,认识当然也是辩证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绝对规律。列宁指出,人类认识要想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跳不过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自觉运用辩证认识来分析客观世界的典范。在列宁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资产阶级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入手,首先分析商品的内部矛盾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而过渡到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剥离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接着马克思分析了货币与价值的关系、货币转变为资本的矛盾运动过程,从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从对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论证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客观规律。
列宁指出,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也应当遵循马克思所树立的这一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认识规律,而且是人类全部认识的普遍规律,因为客观世界的运动是辩证的,那么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人类认识理所当然也应当是辩证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认识过程中,必须善于发现一切辩证法要素的“细胞”和“胚芽”,即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如“树叶是绿的”“伊凡是人”“茹奇卡是狗”等等。这些命题无一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客观世界总是由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构成的,并且这些个别事物中无不存在着广泛复杂的客观联系。从这些充满着矛盾运动的个别事物中,我们必将进一步分析出必然和偶然、现象与本质等客观关系,从而一步步地将我们的认识过程推向深入。因此,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把辩证法要素看作认识的规律与要素,而且意味着人类一般认识的运动就是辩证矛盾的发展过程,意味着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亦即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此外,列宁还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范畴,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的“存在论”这一章节中,列宁对存在与无、有限与无限、质与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和范畴进行了详细论述。在谈到科学应当以什么为开端的时候,黑格尔提出“存在”与“无”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东西,二者可以相互变易与转化,从“无”中可以生出“存在”。列宁指出,正是这一点意味着“存在”和“无”的统一或不可分性,任何东西都是处于“存在”与“无”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谈到“自在之物”时,针对黑格尔将“自在之物”等同于“无”的思想,列宁指出:“自在之物一般地是空洞的、无生命的抽象。在生活中,在运动中,一切的一切总是既‘自在’,又在对他物的关系上‘为他’,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针对黑格尔批判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割裂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形而上学,列宁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两对范畴的正确关系。列宁说:“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同一个世界的部分、阶段。”这意味着,一方面,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并不是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环节,而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关系;另一方面,在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对立是相对的;最后,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相互联系、互相渗透。针对康德十二范畴中的质量范畴,黑格尔给予了批判性解释,在他看来,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量的两个基本属性,列宁认为这一论断正好解释了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因此对之评价颇高,称之为“真正的辩证法”。同时,列宁对于黑格尔有关“质”的范畴给予了重点注意,并指出量与质的范畴体现了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人类认识的深化,往往包含着从对事物的量的认识提高到对量的规定的普遍形式,即对于质与度的认识。
在“本质论”篇中,列宁肯定了黑格尔对康德等不可知论的批判,并指出,在康德、休谟和马赫主义看来,本质是不存在或认识不到的,认识的范围只是直接的存在,只是无本质的假象或现象。而在黑格尔那里,认识的基本前提是不承认有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认识的道路就是要达到本质和直接存在的一致。列宁主张,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就是把发展、运动与矛盾联系起来,把矛盾看作运动的真正源泉和动力。在此基础上,列宁肯定黑格尔把规律看作现象世界的静止的反映这一思想,认为黑格尔正确地把握了客观世界中规律的东西的一些很基本的特征。列宁说,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列宁对于黑格尔将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同时指出黑格尔只是重视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连接和互为根据,却对二者之间的有条件的相互转化重视不足。对于黑格尔有关因果性的论述,列宁指出,必须要用自然史、哲学史和技术发展史中的丰富事实材料来说明因果联系,并对原因与结果的客观性、相对性进行重点阐释,指出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由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到高级本质的无限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事物的实体、原因的无限过程。除此之外,列宁还对实践概念做了明确规定,他进一步考察了存在与思维、实践与认识、感性与理性、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真理与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目的与手段等一系列认识的辩证法问题,展现了认识辩证法的丰富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研究,对新的历史时代的深刻的科学分析,是列宁的伟大发现的基础;这些发现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武装了无产阶级。《哲学笔记》中充满了与实际生活、工人阶级斗争和党的政策有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从《哲学笔记》准备的材料看,可以设想,列宁打算写一本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专著,但这个打算没有实现。尽管如此,研究列宁的《哲学笔记》依然是我们深入地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