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The Agrarian Programme of SocialDemocracy in the First Russian Revolution)
列宁阐述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的著作。列宁考察和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梳理总结了1905年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列宁对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写作了《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一书,该书于1908年在彼得堡付印时被沙皇检查机关没收销毁,保存下来的仅有一本,直到1917年才得以出版。本文是该书的摘要,是列宁应罗莎·卢森堡和莱·约吉希斯的请求,为了向波兰社会民主党人介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存在于土地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而写的。写于1908年7月5日,发表在1908年8月《社会民主党评论》杂志(克拉科夫)第6期上。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17卷。
本文分五个部分依次介绍了《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一书中的五章内容。
第一部分,列宁阐释了“俄国土地变革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列宁通过研究俄国土地变革的经济基础及其实质,阐明了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两种形式以及对发展生产力的影响。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两种形式分别是 “普鲁士式”的道路和“美国式”的道路。前者指并不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保存大地产这个农奴制关系残余,使农民受着资本主义和农奴制的双重压迫,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后者指实现土地由自由的农场主自由经营,使农民彻底摆脱封建土地和农奴制的束缚,成为自由农民。这种条件对人民群众最有利,因而生产力的发展也最迅速。列宁认为,确定俄国土地纲领的关键是俄国土地变革要走哪条道路。他批判立宪民主党人竭力掩饰土地变革的实质,混淆了俄国革命中土地纲领的两条基本路线,即普鲁士式地主路线和美国式农民路线。列宁明确地肯定了美国式的农民路线有利于农民和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指出,打倒地主将有力地推动技术和经营水平的发展,如果俄国能摆脱地主的大地产,会使大量无用土地变成有用的土地。
第二部分,列宁阐述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土地纲领及其在第一次革命中所受到的检验”。指出,过去所有土地纲领的基本错误,就是没有很具体地设想到俄国资本主义的农业演进可能是哪一种形式,孟什维克的“地方公有化”纲领也犯了这个错误。列宁比较了“地方公有化”纲领与“土地国有化”纲领。孟什维克声称,农民似乎对国有化抱敌视和反对的态度,农民运动由此会绕过甚至反对社会民主党,这样党就会被革命所抛弃。列宁用事实驳斥了这一论调的荒谬性,指出两届杜马中全俄各地农民代表都主张土地国有化,农民本能地了解到必须彻底消灭中世纪的土地所有制,而且比那些目光短浅的假马克思主义者了解得更透彻。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化”才能消灭作为中世纪残余的村社和中世纪份地所有制,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最大限度地照顾农民利益的情况下消灭这些制度的唯一可以设想的办法。
第三部分,列宁讲的是“土地国有化和地方公有化的理论基础”。列宁用马克思的地租学说论证了土地国有化纲领的合理性,否定了孟什维克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误解和歪曲。列宁认为,谁否认绝对地租理论,谁就使自己根本不可能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国有化的意义。因为国有化能够消灭的只是绝对地租而不是级差地租。谁否认绝对地租,谁就是否认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私有制的任何经济意义。“土地国有化”纲领就是为了消灭土地私有制和绝对地租。土地国有化,就是号召广大农民采用革命的手段消灭一切封建农奴制土地制度及其政治统治,把全部土地转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政权机关规定全国通用的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原则。土地国有化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愿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开展农村阶级斗争。因此列宁认为,土地国有化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关系的最好形式,是消灭俄国农奴制的最正确的方法。
第四部分,列宁谈的是土地纲领问题方面的“政治上和策略上”的考虑。列宁驳斥普列汉诺夫维护“地方公有制”论点的荒谬性,指出这不是引导无产阶级走向完全的胜利,而是要它同旧政权搞交易。列宁主张把革命进行到底,最彻底地消灭旧制度,在政治上实行最大限度的民主制(共和国),在经济上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针对孟什维克所谓“土地国有化会加强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政权”的观点,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是俄国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和现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事实。“资产阶级的国家”我们是避免不了的,俄国的革命所以是资产阶级革命,正是因为这个革命并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而是资本主义的两种形式之间、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条道路之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两种形式之间的斗争。列宁指出,在俄国革命中,如果不能支持资产阶级去反对旧制度,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针对有人责备“土地国有化是空想”的论调,列宁指出,这是没有想到政治变革规模同土地变革规模必须相适应,不了解经济变革同政治变革有必然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不消灭地主的专制制度,就不可能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那种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第五部分,列宁简要谈了各阶级、各政党在第二届杜马讨论土地问题时的表现。列宁高度肯定了农民的革命精神和在革命中的积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彻底消灭整个中世纪的土地所有制,彻底实行土地国有化。而无产阶级必须同蕴藏着巨大力量的农民阶级结盟,才有可能实现这个伟大的变革。这样的变革不仅仅是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获得美国式的迅速发展的基础,而且会成为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列宁虽然承认俄国革命必须经历资本主义革命阶段,但是强调不能止步于此,只有实行彻底的政治变革,消灭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才能实行彻底的土地变革,才能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
列宁的“土地国有化”主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理论的重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