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社会主义工业化(Lenin's theory of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列宁关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大机器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过程的论述。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为了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如何使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经济发达的工业国的现实问题,列宁从俄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初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
列宁认为,实现工业化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要求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便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满足广大劳动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巩固工农联盟。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郑重指出:“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大工业也是改造小农的物质基础,只有恢复和发展大工业,才能“把先进的产业工人联合起来,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联合起来”,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加强无产阶级的阶级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途径,列宁认为,首先要发展自由贸易和商业,以尽快促使大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他指出,抓住现有的落后的小工业,或者是被削弱被破坏了的大工业,在目前的经济基础上使商业活跃起来,使普通的农民感到经济上的活跃,利用这一点来更有步骤、更顽强、更广泛、更有效地进行恢复大工业的工作。活跃商业是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然而是比较可靠并且是唯一走得通的道路,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保证大工业有恢复的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还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可以迅速解决生产资料和建设资金缺乏的困难,“我们主要应该关心的是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电气器材等等生产资料,没有这些生产资料,我们便不能稍许象样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工业”。列宁提出了“贸易关系和对外联系=我国大工业的振兴”的公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恢复大工业。列宁意识到,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不能从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出发,而应瞄准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电气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要在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立足于电力的现代技术基础上使农业和工业都得到改造和恢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必须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列宁指出,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主要表现为重工业的优先发展,特别是最基本的重工业部门的优先增长。列宁还指出,重工业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归根到底是为发展消费资料服务的,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制造)发展得快,但这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列宁尤其重视农业发展,认为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他指出:共和国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全部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的问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工业的发展。列宁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