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两条路线(two lines of cognition)
指人们在认识问题上所遵循的两条根本对立的方向与途径。列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以及《卡尔·马克思》等著作中。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根据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或哲学路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要遵循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路线。唯心主义主张思维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要遵循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识的两条路线的对立同时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之间的对立。任何哲学形式都超不出这两条基本路线。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存在于人类思维之外,而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主观反映。因此,人的认识必须走一条从物质到感觉和意识的途径,而实践则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与之相反,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都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外部世界不过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因此,人对外部世界的把握也只能在主观思维中进行。在批判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时,列宁详细阐释了有关认识的两条路线问题。在他看来,感觉给我们提供物的正确反映,我们知道这些物本身,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就是不可知论者所不同意的唯物主义。而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的”东西。也就是说,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承认世界的因果性和必然性,并从中引出认识和思维的必然性;相反,唯心主义则试图从思维中引出外部世界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划分哲学派别的真正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对因果联系的记述精确到什么程度,这些记述是否能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表达,而在于我们对这些联系的认识的泉源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还是我们心的特性即心所固有的认识某些先验真理等的能力。
列宁指出,任何试图模糊或者超越认识的两条基本路线的尝试,最终都免不了陷入荒谬之中,并沦为彻底的唯心主义。针对马赫主义者试图以作为“感觉的复合”的“要素”来替代物质,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列宁认为这无疑是贝克莱哲学在20世纪的重现。马赫主义认为物质是“要素”的一定的有规律的联系,而“要素”又表现为“感觉的复合”,其实质只不过是用一些新鲜的术语来掩饰自己混乱的唯心主义的企图。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这种斗争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矛盾的反映。这两条路线的斗争紧紧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而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夸大或否定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都是不对的。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观点(the viewpoint that practice is the first importance 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的原则和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超越以往哲学的根本性原则。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强调,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在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面对哲学基本问题,都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虽然它们找到了正确的解释世界的原则,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不是陷入朴素的独断论,就是陷入机械的经验论,而且对于社会历史问题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沦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之前一切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引入实践概念,将实践看作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与社会历史性;另一方面,实践的过程又是人类将自己的主观目的付诸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概念的引入,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亦即物质的第一性原则,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贯通,使人的思维具有了客观现实性。不仅自然界统一于物质,而且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实践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近代唯物主义局限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力学的成就,从机械的形而上学出发考察客观世界,将万事万物看作是机械运动的原子复合物,并且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纯的肉体感受性,完全否认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与之相反,作为唯心主义代表形式的德国古典哲学则继承并抽象地发展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原则,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理解为矛盾的、否定的过程,并且将矛盾的扬弃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形态。但是,在他们那里,这一切的运动变化却只是发生在精神和思维的领域之内。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颠倒过来,用现实中的个人及其感性活动来替代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将观念的东西看作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另一方面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即关于永恒的发展过程的思想引入唯物主义,从而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体现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作为以观念形式对客观世界的把握,理论是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活动,这不仅表现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而且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不仅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从认识重新回到实践的能动性的展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整个过程。因此,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而且实践本身就是物质性的,是以物质力量作用于物质形态的活动。正是通过实践,认识论与本体论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