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批判理论(religious critical theory)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根源、本质、社会作用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宗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宗教是剥削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和工具。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思想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尽管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转变、对他们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促使他们深刻反思宗教问题的还是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时,对现实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反思。宗教批判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形成。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的产生根源及本质等做了初步阐述。其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完善了宗教批判思想。

宗教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对身体及梦境等不了解,产生了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的观念,于是产生了最初的神,产生了古代的原始宗教。进入阶级社会后,人在受到自然界盲目力量压迫的同时,更主要是受到来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统治阶级又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控制广大群众,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并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从认识根源上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颠倒的世界。(2)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是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的外部力量的虚幻颠倒的反映,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3)关于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秩序的精神工具,是一种精神上的鸦片。“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4)关于宗教的消亡。宗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宗教的消亡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但是宗教消亡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过程,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和一系列物质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只有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只有当人们能够自由驾驭社会关系、使其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这表明,要消灭宗教不应对宗教本身下功夫,而应当从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外部条件上下功夫。(5)关于批判宗教的意义。批判宗教,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通过宗教批判,使人们不抱守幻想,而是理性思考、积极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幸福。

宗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就是在对宗教的深刻批判中确立的。宗教批判理论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宗教问题的理论工具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