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资料(means of labour)

亦称“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这些物件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能,把这些物件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以生产某种适合于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动资料的范围很广。劳动资料中首先且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特别是机械性生产工具。为了强调这部分劳动资料在劳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形象地称它们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有时又称作“真正的物质资料”。它们是劳动资料中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充当劳动对象容器的物件如管、桶、瓶等,马克思称它们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此外,广义地说,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除劳动对象以外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如生产用建筑物、道路、桥梁、运河等,它们虽然没有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是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不能完全地进行。土地本身也属于这一类物质资料,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活动场所。

创造和使用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过程的特征。一般地说,劳动过程只要稍有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资料的构造日益复杂,其范围也日趋扩大。自然科学由知识形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首先就是通过发明创造而物化为劳动资料,特别是物化为生产工具。在劳动资料的使用上,人类已经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和以机器体系为标志的各个时期,而当前则进入了以利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时代。劳动资料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反映出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人们从简陋的石斧石刀,必然联想到生产力极其低下从而不知阶级、剥削为何物的氏族制度,而机器之代替手工的铁器工具,则标志着人类从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的发展进入机器时代以后,极大地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力的范围,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新的技术装备和新工艺都需要在理论科学和大规模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来。同时,劳动者也只有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和操纵这些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一支强大的科学技术大军,这是国民经济发展本身所提出的直接要求和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