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roup of Twenty)

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韩国和欧盟组成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

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开放的建设性讨论和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十国集团的设想最初是由七国集团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提出的, 同年9月,八国集团财长在德国柏林正式发起成立二十国集团,将其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它由原八国集团成员以及其他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其成员包括19个国家和欧盟。这个论坛最初只有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其目的是扩大国际经济和货币政策领域的发言权以使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参与,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防止类似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灾难重演。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应对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于当年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一次峰会。

二十国集团主要以峰会和“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副部长级会议以及相关研讨会的形式运行,峰会和部长级会议一般一年开一次。

平衡、平等和实效是二十国集团的主要特点。其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衡及不同地域之间的平衡,覆盖范围广,具有代表性;二十国集团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3,国土面积约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5%~90%,贸易额约占全球的3/4。集团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运作,新兴市场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相对平等的地位基础上就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交换看法。实效性则表现为,十多年来,集团通过一系列决定,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例如,在透明的财政政策、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领域建立起了统一标准,促成了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中投票权的增加,强化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二十国集团的成立也是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和标志性事件。随着二十国集团影响力的上升,西方七国集团的地位明显弱化,其协调世界经济的功能正在逐步被二十国集团所取代。

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成员和主要成员,并于2005和2016年两次担任轮值主席国。中国在这个论坛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包括: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对话与协调,推动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要完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和规则,推动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等。这些主张赢得了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赞同。2016 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一次峰会是中国首次举办的集团首脑会议。在中国的大力协调和与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峰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同意在落实气候变化的2015年 《巴黎协定》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就落实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达成共识,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体化和可操作化;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将“增强环境可持续性”确定为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第一次将绿色金融写入二十国集团公报中,提出了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的显著地位,是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的体现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