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对话(NorthSouth dialogue)
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相互关系特别是与各自基本利益和涉及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多边磋商。因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多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对话”。
二战以后,殖民体系瓦解,大批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建立起来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束缚着发展中国家,严重阻碍它们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通过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议。1973年10月,中东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现存国际经济秩序发起了第一次挑战,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发达国家由此遭遇第一次能源危机。在法国总统德斯坦的倡议下,1975年12月,喀麦隆、阿尔及利亚、南斯拉夫等19个发展中国家同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8个发达国家及国家集团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国际经济合作会议。这就是第一次全球性的南北对话。1977年5月举行了第二次国际经济合作会议。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着力维护自身利益,这两次对话未能取得预期结果。但双方同意将对话转移到联合国框架内继续进行。
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发达国家尽快达到联合国制定的官方发展援助应占其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要求国际社会采取有效的多边行动,减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要求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取消贸易保护主义;要求发达国家结束对国际技术市场的垄断,停止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共同应对环境危机,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投票权权重。
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遇到严重困难,在南北对话中的谈判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一揽子解决方案未得到发达国家响应。1980年召开的联大第11届特别会议专门讨论了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谈判的程序和议程问题,但未能达成协议。1981年10月22日,8个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在墨西哥的坎昆举行了南北最高级会议,就调整南北经济关系和恢复全球性的南北对话进行了磋商。由于美国阻挠,坎昆会议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全球性的南北对话随之停顿。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调整了其在南北对话中的立场,南北经济关系开始由僵持状态转向相互妥协,由此取得了一定进展,出现了一些南北合作型的区域经济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另外两个发展趋势使得南北对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一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主要是出现了一批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利益因而更加多元。二是新自由主义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流行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传统形式的南北对话已经成为历史,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依然存在。南北问题的彻底解决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