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习近平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补短板的战略部署之一,指在科学评估贫困对象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划定脱贫时间节点,设定脱贫目标,实施帮扶措施,扫除脱贫障碍,实现贫困对象的可持续稳定脱贫。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就成为中国扶贫、脱贫工作最重要的关键词,引领全面小康进入冲刺阶段。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扶贫方面,要求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2015年10月,在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内容。2015年11月举行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未来5年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并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是“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是“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总的来说,我们要锁定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类施策,确保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精准脱贫不等同于精准扶贫。习近平强调,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这蕴含了二者之间手段与目标、过程与结果、量变与质变、战术与战略的辩证关系。精准扶贫是手段,精准脱贫是目标;精准扶贫是过程,精准脱贫是结果;精准扶贫是量变,精准脱贫是质变;精准扶贫是战术,精准脱贫是战略。相较于精准扶贫而言,精准脱贫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精准脱贫更加强调脱贫目标的可行性。脱贫要实事求是,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切忌喊口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按2010年贫困标准确定的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测算,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第二,精准脱贫更加强调脱贫措施的有效性。习近平指出,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第三,精准脱贫更加强调脱贫对象的认同性。即对脱贫成效评估,将从传统的扶贫主体内部自评向脱贫对象和第三方评估过渡转变,更加强调脱贫对象的主体性和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公正性。习近平强调,精准脱贫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第四,精准脱贫更加强调脱贫效果的稳定性。扶贫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靠短时间大规模输血式注入让贫困对象暂时性脱贫,要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情况,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实现有序退出。对已经脱贫的贫困对象,要让其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并抓紧制定后小康时代国家减贫战略,对相对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进行持续扶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精准脱贫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首先,精准脱贫关系到能否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其次,精准脱贫关系到我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问题。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让有能力有条件发展经济的人能够脱贫致富,也要让没有能力条件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条件发展的人不被忽略,这就需要对每个困难人口进行扶贫,这是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所在。最后,精准脱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也是我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庄严承诺,进一步强化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