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已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活动过程。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创新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
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及其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旨在使社会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深化进程中,随着发展速度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呈现出了“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阶层群体冲突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及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2)流动性问题。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如何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让流动人口不至于因心态失衡引发行为失控,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3)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因利益矛盾处理不当或一些人行为失范易引发风险。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第二,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第三,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这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第四,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第五,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第一,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第二,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第三,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