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四美三热爱(five stresses,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的、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形式。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

1980年6月,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了无锡第三十四中学开展语言、仪表 、行为美的审美教育活动的经验,指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社会风气上要来一个“五讲”。1981年2月,经共青团中央综合、加工,形成了九单位关于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1983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在“五讲四美”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热爱”的内容。此后,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宣传、文教、公安部门积极支持各人民团体倡导的文明礼貌活动,把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抓好;同时,“五讲四美”和“三热爱”相结合,形成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经典口号。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五讲”和“三热爱”,历来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美”,总结了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的创造。心灵美,注重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到“爱国、正直、诚实”,不做有辱国格、人格的事,不损人利己,不弄虚作假;语言美,要使用和推广礼貌语言,做到“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行为美,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做到“勤劳、友爱、守礼”,不损害集体利益,不破坏公物,不危害社会秩序;环境美,要搞好个人、家庭和工作场地、公共场所的卫生,做到“卫生、整洁、绿化”,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破坏树木、花草。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改善城乡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它以通俗明白的群众语言和中华民族的习惯表达方式,把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以及整个文明礼貌活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群众化,在内容上,反映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于思想修养、文化、技术学习的精神生活的要求、愿望;从活动方式上,克服了生硬说教的方法,倡导了自我教育,寓教育于文化娱乐和公益事业建设活动中的方法。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化的一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