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新人(youngsters with "four virtues")

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 随后,他又多次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时期青少年的人生发展目标乃至公民素质的综合要求,是对“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规定。

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列宁指出,对青年一代训练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的共产主义者,而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后来又提出“又红又专”的口号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江泽民在2001年7月1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讲话中,进一步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从国家理想、中国特色与中国道路、民族文化之根本的高度,强调以理想、文化与道德“立人”、育人的重要意义,推动了党在精神文明、文化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理论发展。

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为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四有”是有机的统一,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实现理想的基础,纪律是有崇高理想和良好道德的表现,也是理想和道德的保证,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