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斗争》(The Struggle in the Jinggang Mountains)
毛泽东于1928年11月25日以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名义
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在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工农武装割据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他认为,除了中国的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这一原因外,工农武装割据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还需具备以下条件:(1)
有很好的群众;(2)
有很好的党;(3)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
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
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毛泽东特别强调,“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他指出,1928年8月湘赣边界失败以及同时红军第四军在湘南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内有些同志没有把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和破裂这两个不同时期区分清楚,在统治阶级政权暂时稳定的时期,却采取分兵冒进的战略与策略。报告接着从割据地区的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等方面,对一年来井冈山的斗争做了系统的总结。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先搞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现时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现时革命,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针对革命队伍中存在的“左”倾急躁情绪,毛泽东对当前的革命形势做了冷静分析,指出了党内同志要深刻认识当前革命斗争的艰巨性,他认为:“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或暴动”。因此,要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还需经过艰苦的斗争。但不管形势多么复杂,斗争多么艰巨,我们必须明确:“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他建议中央,须“用大力做军事运动”。武装斗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种特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统治者依靠暴力来维持其统治。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共产党不可能经过合法斗争来教育群众,积蓄力量。党要领导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
此文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际出发,进一步论证了坚持武装斗争,把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的重要性,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