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Why Is It That Red Political Power Can Exist in China?)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文章包括:(1)
国内的政治状况;(2)
中国的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3)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4)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5)
经济问题;(6)
军事根据地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状况。毛泽东指出,现在中国处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之下,这一政权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毛泽东进而指出,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显然,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就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
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经验,针对根据地内存在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就是: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中占优势的“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地方的农业经济”,革命的力量不是集中在城市,而是蕴蓄在农村;革命的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为坚持长期的红军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这就“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第二,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曾经有过工农运动的高潮,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这些地区的工农群众经受过革命斗争的锻炼,有着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因此,红色政权首先能够在这些地区存在和发展。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虽然建立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的统治,但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不仅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和国民党统治的加强而日益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红色政权是处在白色政权的包围和反革命军队的经常进攻情况之下的,“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在此文中,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一思想主张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毛泽东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毛泽东的红色政权理论,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创新,它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