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Qu Qiubai)(1899—193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号熊伯(或雄魄)
,江苏常州人。1917年考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
,学习俄文。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加入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8月,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秋,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1922年,在莫斯科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夏,回国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并兼任《新青年》编辑。1927年八七会议后,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在其主持中央政治局期间,党中央发生了“左”倾盲动错误。1928年6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1930年春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1931年1月在米夫操纵下召开的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
,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领导左翼运动,与茅盾、鲁迅来往并结下深厚友谊。1934年2月奉命离开上海,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长征后,瞿秋白带病留守南方。1935年2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不幸被捕。5月9日被押解到福建长汀,在此期间写下《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的曲折心路历程。6月18日,在长汀中山公园从容就义,年仅36岁。瞿秋白在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的理论建树,均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其主要著作收入《瞿秋白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