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bring forth the new from the old)

中国共产党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1942年毛泽东为庆贺延安平剧院成立的题词,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的总方针。1951年4月3日,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一题词成为指导戏曲艺术及整个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的戏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毛泽东指出,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可以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继承和借鉴旧文化,目的是为了创造新文化,为现实服务。但是,“继承和借鉴绝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模仿和照抄古人和外国人那不是创造。毛泽东指出,“外国的好东西”和“中国的好东西”都要学,但不要“一切照搬”,而要“标新立异”(“为人民所欢迎的标新立异”)

,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而是“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推陈”和“出新”是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提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证明,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推动戏曲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