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又称“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一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指出,党中央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是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同时,文化艺术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我们各项事业,包括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
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而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它的主旨就是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项具有长久指导意义的方针。它同党的文艺和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