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倒”("lean to one side")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的新中国的一项外交方针。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下,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面临帝国主义直接武装干涉的危险。企图做美、苏之间的桥梁而左右逢源,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社会主义阵营,是中国适应客观形势的结果。1949年7月19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华东局诸同志,传达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口头指示:“我们提出的外交政策的一面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毛主席说,这样是主动的倒,免得将来被动的倒)

。”“我们这样做,即占领全国、一面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

同年7月7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发表联合声明,拥护“一边倒”外交方针。同年6月至8月间,刘少奇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表示愿意同苏联和新民主国家站在一起,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以便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年12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将中苏关系用法律形式表达出来,使新中国有了强大可靠的同盟国,这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团结国际和平民主力量,争取世界和平,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创造较好的国际环境。

实施“一边倒”方针,是指在国际战略态势上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但决不意味着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都依附于苏联,跟着苏联的指挥棒转;相反,它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为前提的。正如周恩来所说,对兄弟国家,战略上虽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1956年12月,毛泽东在评价“一边倒”方针时说,中国同苏联靠拢在一起,这个方针是正确的。有人怀疑这个方针,认为可以采取中间立场,站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个桥梁。幻想处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桥梁而有所得益,这种想法是不适当的。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之前,他还说过:“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它回答了如何建立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为创建新型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指明了方向。

(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