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Qu Qiubai "Left" putschism)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即在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期间,党内发生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第一次“左”倾盲动错误。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残酷屠杀和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愤怒而滋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急性病,反映到中国共产党党内,使党内的“左”倾情绪很快地发展起来。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在汉口主持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后,瞿秋白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在此前后,他在参与决定或指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受当时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他在1927年11月主持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使“左”倾盲动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中占了支配地位。其主要错误,首先是在革命性质上,认为中国革命是所谓“不断革命”,“革命必然急转直下,从解决民权革命的任务进入社会主义的革命”,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其次,是对中国革命形势的估计上,认为中国革命的形势是所谓“不断高涨”,否认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不承认革命已进入低潮。因此,不是组织有秩序的退却,反而不顾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失败后的群众情绪,命令党员和群众去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起义。最后,是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的打击政策,不恰当地处分了一些参加三大起义的负责同志。瞿秋白的这种“左”倾盲动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招致了许多损失,一开始就受到毛泽东及许多的在白区工作同志的批评和抵制,到1928年4月,这种“左”倾盲动错误

在全国范围的实际工作中已基本结束。同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形势,在批判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同时,着重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对党内第一次“左”倾错误的教训做了正确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