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民粹派的斗争(the struggle between Lenin and Populists)

俄国民粹派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派别,它以跨越时间之久、社会影响之大、思想观点之繁著称。当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俄国的农奴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危机。1825年12月,革命党人爆发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是以失败告终。之后,在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俄国相继出现了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前者重视公社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后者却主张跟随西欧国家的步伐,主张俄国西化或欧化。在二者激烈的交锋和争论过程中,俄国的民粹主义开始在19世纪50年代形成,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主要代表,当时的民粹主义被称为虚无主义者,直到70年代后半期,土地自由派自称为民粹主义者,赫尔岑提出了俄国社会主义学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将其进一步发展,认为俄国必须推翻农奴制,俄国只能跳过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在60—70年代,赫尔岑等人的民粹主义思潮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最著名的就是民粹派发动的两次“到民间去”运动,60—70年代民粹主义事实上形成了三大派别:一是以米·亚·巴枯宁为代表的暴动派;二是以彼·拉·拉甫罗夫为代表的宣传派;三是以彼·尼·特卡乔夫为首的夺权派,这期间民粹主义发展的顶峰是1878年建立的土地与自由社,60—70年代的民粹主义是革命民粹主义,也被称为革命民粹派。随着沙皇统治当局的镇压,土地与自由社在1879年一分为二——黑土平分社和民意党,民意党是革命民粹派的终点。之后,改革民粹派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现代民粹主义取代了革命民粹派,成为民粹派发展的新阶段。自由派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切尔温斯基、卡布利茨-尤佐夫、阿勃拉莫夫等人,他们主张利用合法的政治斗争去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反对以往直接采取革命行动的方式,阿勃拉莫夫的“小事情理论”最具代表性。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农奴制残余的持续压榨,俄国农民起义进入新一轮高涨期,民粹主义再度复兴,在1902年建立了社会革命党。

列宁与民粹派斗争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立的基石方面,民粹派认为,俄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基石是村社。在民粹派看来,西欧村社已经解体,俄国的村社却相对完好地保留下来,村社的经济制度废除了继承权、维护人民平等占有土地的权利,是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经济制度,加之俄国村社一直存在自治制度与集体主义原则,因此,俄国可以在村社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相反,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在列宁看来,俄国的村社已经解体,商品经济已经深入到俄国村社中,农民被分化为农业无产阶级和农业资产阶级,原有的平等协作、兄弟般的关系已经被赤裸裸的剥削关系所替代,村社已不可同日而语,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才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实现的主导力量方面,民粹派认为农民是社会主义实现的主导力量,民粹派的论断源于以下分析:正是由于俄国村社的存在,村社农民具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天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天然依靠者和领导者,无产阶级的产生是历史的不幸,并且无产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在联合农民的策略下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与民粹派关于社会主义实现问题的争论源于以下基本问题认知的不同:

(一)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问题。

民粹派提出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是对资本主义的憎恶和恐惧。在民粹派看来,西欧一切社会问题都是资本主义的弊端使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不幸,俄国要避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免重蹈覆辙。列宁则对资本主义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方面,列宁认为,在大机器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在劳动社会化方面,列宁具体论述了七个表现:破坏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形成广大的国内市场;生产集中代替了生产分散;排挤人身依附形式;造成人口流动;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减少,大工业中心数目增多;扩大居民对联盟、联合的需要;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概言之,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物质前提。对资本主义态度问题是列宁与民粹派斗争的前提和基础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在看到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指出其历史暂时性。

(二)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

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俄国资本主义是否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前途问题。以赫尔岑等人为代表的民粹主义初期,民粹派一直坚称俄国的资本主义尚未发展,村社及其农民生活的根基还未触动;到了革命民粹派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既定事实,这时民粹派提出,“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没有前途”,其代表人物是丹尼尔逊。列宁分别对上述观点做了批驳。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文章中,列宁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商品流通、工商业人口、雇佣劳动力的使用和劳动力国内市场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指出,俄国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处于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比较缓慢,生产者不仅苦于资本主义,更苦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在《论所谓市场问题》《评经济浪漫主义》等文章中,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不是和“人民制度”相矛盾的东西,而是“人民制度”直接而又直接的继承和发展,民粹派提出的“人民制度”和资本主义是截然对立的提法纯属无稽之谈;列宁从社会分工和小生产者破产两个视角论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瓦·巴·沃龙佐夫等人提出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国内市场的断言并不符合事实,民粹派提出的俄国工业“因市场不够而毁灭的哀号”,掩盖不住俄国资本家的真实目的——保护自己利益,使国家走向殖民道路。对此,列宁总结道:“民粹派的经济学说不过是全欧洲浪漫主义在俄国的变种。”

(三)历史观问题:主观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民粹派在社会历史领域奉行主观社会学,他们宣扬“人的本性”,将是否符合“人的本性”作为判断社会现象的标准;强调“自由意志”与“历史必然性”的绝对对立,认为“历史必然性”拒斥人的“自由意志”;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解读为远离社会现实,认为其是一种“远景论”。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进行一一批驳,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为探寻俄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具体来说,列宁认为,主观社会学借以预设适合抽象人性的一般社会,然后再探寻这个理想社会的实现条件,这个方法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观唯心主义方法,“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说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评价一个社会形态的社会现象的标准是客观的——生产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绝不是主观的——以“人的本性”实现与否、满足与否,建立在“两个划分”基础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与主观社会学有质的区别;主观社会学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与个人(主要指英雄)作用间的对立完全是他们捏造出来的,这个思想充分代表了小市民思想,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思想并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类历史正是由无数活动的个人作用合力的结果,历史必然性思想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活动着的个人获得成功的条件是什么,答案一目了然,那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民粹派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远景”化解读为“极端荒谬和虚伪的”,“只能使人付诸一笑”,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核心在于其科学性,它是对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批判的产物,是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现存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工人阶级运动,等等)的结果,是从“远景”转向了“现实”,而非主观社会学家宣扬的那样,“它(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离开了这个现实,转到远景的方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