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派(Narodnik)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盛行于俄国的小资产阶级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派别。因自命为“人民之精粹”,提出“到民间去”而得“民粹派”之名。
民粹派存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为形成和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奥加辽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19世纪80年代为走向衰落的阶段,其中一部分人如普列汉诺夫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而大部分人如米哈伊洛夫斯基、沃龙佐夫则进一步发展了民粹主义的错误;19世纪90年代开始,民粹派走向反动。总体上看,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民粹派是革命的,斗争的锋芒主要指向沙皇和沙皇专制制度。19世纪80、 90年代以后,民粹派逐渐放弃对沙皇政府的革命斗争,并对沙皇政府妥协,转而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堕落成为代表富农利益的自由主义的民粹团体。民粹派的理论基础是俄国可以通过农民村社越过资本主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民粹派否认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在俄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否认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农民看作革命的主要力量;把俄国的原始村社视为社会主义的胚胎和基础,认为只要大力发展农民村社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和人民革命,把暗杀沙皇和个别当权人物作为斗争的主要手段;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把人民群众视为“群氓”。民粹派在西欧和东方的一些国家里有一定的影响。19世纪80、90年代普列汉诺夫、列宁先后对民粹派展开深入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