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Policy of the Party)
斯大林1926年4月13日给列宁格勒党组织积极分子做的关于联共(布)中央全会工作的报告。最早载于1926年4月18日的《列宁格勒真理报》第89号。
中译文
收入《斯大林全集》第8卷。
报告讲了十个问题,其中第一至第四个问题讲苏联的经济状况,第五至第九个问题讲党应对这种经济状况而采取的政策,第十个问题是结论。
关于苏联的经济状况,斯大林强调:第一,苏联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与第一个时期相比较,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工业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前进的领导力量。第二,苏联工业化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必须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要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苏联在经济上的独立。第三,要走自力更生、依靠本国节约发展工业的道路。斯大林比较了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工业化方法,例如英国式的依靠掠夺殖民地的方式,德国式的依靠战争赔款的方式以及旧俄式的出让经营权而获得贷款的方式等。苏维埃国家不能走这些道路,靠本国节约发展工业才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积累的可行之道。苏联拥有足以保证工业化的积累的来源。在资金积累方面,他提出了集中余资、堵塞资本流入资本主义国家等具体方法。要加快苏联社会主义积累的速度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第四,不能只限于积累,还要善于合理地、节省地使用积累,建立严格的节约制度,使积累主要用在满足苏联工业化最迫切需要的方面。斯大林指出合理地、节省地使用积累的必要条件是:(1)正确而合理地制订工业计划,使计划切合国民经济状况和国家资源的实际;(2)自下而上地精简并健全国家机构;(3)坚决反对各种放荡风气和铺张浪费现象,爱惜国家财产;(4)同各种盗窃行为进行不断的斗争;(5)消灭旷工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劳动纪律。
斯大林提出,为了实现工业化方针,党的政策应该发生以下五点变化。
第一,要造就和提拔新的工业建设干部,包括优秀的工业指挥干部、工厂经理、托拉斯领导干部、商业人员以及工业建设计划人员。他们是工业化方针的直接执行者,不仅要从工人和苏维埃知识分子中选拔和造就,而且要赋之以重要职位并提供帮助,为经济工作人员提供信任和支持。
第二,要提高工人阶级的积极性。提高工业生产率、进行社会主义积累等,这些离开工人阶级群众的支持就不能获得解决。只有在生产会议上提出工业建设的基本问题,才能提高工人阶级群众的积极性。
第三,要巩固苏联的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依靠工农联盟,要重视农民在建设中的地位,坚持工人阶级在工农联盟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四,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必须使党本身积极起来,使党走上党内民主的道路,从而吸引广大党员群众来参加我国建设基本问题的讨论。
第五,应当维护并巩固党的统一和队伍的团结,加强党内自觉的无产阶级纪律。要对党内民主和派别集团的自由进行区分。党内民主就是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并加强党的统一,加强党内自觉的无产阶级纪律。而派别集团的自由就是瓦解党的队伍,把党分裂为各个中心,削弱党,削弱无产阶级专政。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在结论部分,斯大林重申上述问题,提出现在有一切条件来克服困难并实现工业化的伟大胜利。
这篇报告起到了推动苏联工业化进程的作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处于资本主义包围的苏联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而不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苏联后来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不协调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