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1904—2005)
美国外交家、历史学家。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一个农民家庭。1921—1925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专修历史。1926年进入外交界,成为职业外交官。1928年任美国驻柏林副领事,1935年在奥地利担任领事和二等秘书,1944—1946年任美国驻苏使馆代办。
1946年2月22日,凯南向华盛顿政府发了一份很长的电文,即《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深入分析了苏联的内外政策,提出了应对苏联的长期战略。他主要提出以下对策:第一,要发展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对苏联造成威慑,使苏联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如果其对手拥有足够的力量并明确地展示这种力量的时候,往往也是苏联退却的时候。第二,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使民众了解苏联问题的真相,以便从无知的恐慌中解放出来。第三,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自己社会的健康与活力。“每一个能够解决我们自身社会问题的政策,每一个可以提升我们自己人民的自信心、纪律性、士气和集体精神的勇敢而坚定的举动,都是针对苏联的一个外交胜利。”第四,美国要成为世界的领导,带领其他的国家向更具建设性的世界前进。这份电报虽然没有提出“遏制”一词,但明确把苏联作为对手和敌人、强调军事实力和非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已经表达出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发展和渗透的思想。这份电报深受美国政府一些高层官员的欣赏,进而改变了凯南的命运,使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外交官变成在决策圈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1947年凯南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首任主任,参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美国政府战后初期所推行的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对日政策、分裂苏联集团的“楔子战略”等等,都同凯南及其领导的政策计划室分不开。他在1947年7月号《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X”的文章,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该文明确提出美国要使用“抵抗力量”,对苏联的扩张倾向进行“长期、耐心、坚定与警觉地遏制”。在文中,凯南认为要从三个层次实施遏制战略,第一个层次是把苏联的影响控制在二战结束后其所控制的范围内;第二个层次是减少苏联对其势力范围的影响,尤其是东欧各国,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瓦解;第三个层次是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对其进行改造。第一个层次是近期的,而第二、三层次则是长期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关注。文中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张,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苏战略的思想基础。从此一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苏战略,乃至整个大战略都被称为“遏制战略”,凯南本人也因此获得了“遏制之父”的称号。
1951年朝鲜战争时期,已回母校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凯南被国务卿艾奇逊邀请出山,在纽约同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利克举行两次秘密会晤,原则上达成了有关举行朝鲜停战谈判的共识。此后,凯南在1952—1953年间和1961—1963年间,先后出任美国驻苏联和南斯拉夫大使。
在学术界,凯南确立了自己作为外交史学家的地位。他撰写了17部学术著作,其中两部获得普利策奖,并在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也曾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讲课。2005年3月17日,凯南在新泽西普林斯顿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