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
德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在1930年发表的一篇《〈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长文中,首次提出和运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词。
卡尔·柯尔施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的托斯泰特一个银行官员家庭中,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慕尼黑、柏林、日内瓦和耶拿等大学,主要学习法学、经济学和哲学,1910年,柯尔施获耶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4年8月一战爆发,柯尔施从英国回到德国,应征入伍后,由于反对战争,从预备队军官降职到下士。战争结束后,柯尔施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这一时期,柯尔施主要受英国费边社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1919年3月,出版《什么是社会化?》一书。1920年,柯尔施加入德国共产党,1922年,写了三本宣传性小册子:《唯物史观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和《〈哥达纲领批判〉导言》。1923年,柯尔施发表了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汉堡起义失败后,柯尔施担任德国共产党的理论杂志——《国际》的编辑和驻德国议会的共产党代表。1925年7月,台尔曼当选为德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加速了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过程。柯尔施激烈地反对台尔曼的政策。1926年4月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此后,柯尔施退出政治活动,专注于理论研究工作,发表了题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长篇论文,系统地批判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的基本观点。1930年,他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在书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在文中,他认为列宁主义在理论上不能回答现时期国际阶级斗争的实际需要,攻击列宁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柯尔施先迁居丹麦,后迁至美国。1961年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的柏尔蒙。
柯尔施一生著述颇多,最具影响力的是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在该书中,柯尔施提出了“总体性原则”。柯尔施认为,社会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经济;法和国家;纯粹的意识形态。柯尔施指责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把这三个方面理解为一个社会总体。他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他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纯粹的哲学,否定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柯尔施还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阐释:第一阶段,从1843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起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二阶段,从巴黎无产阶级1848年6月的流血斗争开始到1900年;第三阶段,从1900年到将来。这种划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真实。
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论述的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受到了德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严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