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托夫(Julius Martov)(1873—1923)

原名采捷尔包姆·尤里·奥西波维奇。俄国孟什维克领导人之一。1873年11月24日生于君士坦丁堡一个俄籍犹太侨民家庭,后举家迁回俄国。1891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同年加入社会民主主义小组参加学生运动。1892年被捕,1893—1895年流放到维尔诺,在此参加犹太社会主义运动,提出应该建立单独的犹太工人政党。1895年回到彼得堡参加社会民主主义小组,11月率领该小组与列宁领导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合并。1896年再次被捕,流放西伯利亚。流放期间赞成列宁的反经济主义斗争,并参与《火星报》的准备工作。1900年成为《火星报》编辑。1901年流亡国外,在慕尼黑从事《火星报》和《曙光》杂志的编辑工作,继续批判经济派。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建党原则,认为列宁对党的组织采取了专制态度。会后领导少数派孟什维克,并把持《火星报》,使其成为孟什维克的刊物。为此,1904年2—5月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对马尔托夫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1905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在伦敦举行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将列宁的建党原则列入党章。参加1905—1907年的俄国革命,其后两年同杜马中的社会民主工党代表一起工作,并成为取消派的首领。后流亡国外,1908年担任《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1911年退出。1912年参与组织八月联盟,主编《曙光》与《劳动新闻》。一战爆发后成为国际主义派社会主义者的创立人之一,出席了齐美尔瓦尔德和昆塔尔会议,主张中派主义。1917年4月和列宁一起回国,领导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他支持布尔什维克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反对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也反对白卫军和帝国主义干涉。他认为俄国应转变为“以城市无产阶级和自由组织的亲密合作为基础”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年当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0年10月赴德出席独立社会民主党哈雷大会,在会议上发言攻击布尔什维克,此后留在德国,在柏林参与主编孟什维克机关报《社会主义通报》。积极参与重建第二国际,并成为第二半国际的领导人之一。1923年4月4日去世。主要著作有《红旗在俄国》、《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回忆录《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札记》(第二部分未出版),与波特列索夫合著《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