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Leonid Ilich Brezhnev)(1906—1982)

苏联党政领导人;国务活动家。

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卡门斯科耶镇(属今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一个冶金工人家庭,俄罗斯人。1930—1935年先后在莫斯科农业大学和卡门斯科耶冶金学院学习,毕业时被授予学士学位和冶金工程师职称。1938年5月由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科罗特钦科推荐,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克州党委商业部长,1939年2月被提升为主管宣传工作的州委书记,1940年成为主管国防工业的州委书记。在此期间他获得当时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信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后改为黑海集团军群)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罗斯托夫、诺沃俄罗斯克等地的保卫战和乌克兰地区的作战,后来又转战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家。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曾获两枚红旗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和一枚波格丹·赫麦里尼茨基勋章。1944年升为少将。1946年8月复员任乌克兰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1950年夏调任摩尔达维亚党中央第一书记。1952年10月,在苏共十九大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4年1月被派到哈萨克斯坦执行垦荒任务,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两年内哈萨克斯坦粮食产量增加9倍以上,他被授予列宁勋章。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60年5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7月15日任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1964年10月参与逼迫赫鲁晓夫下台。1966年3月在苏共二十三大上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76年5月,他被授予苏联元帅称号。1977年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

在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勃列日涅夫放弃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和相对独立性是划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依据。过去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立即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有着自身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稳定的基础,有着在自身基础上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应当划分为不同阶段。第二,发达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状态。其基本表现是,全部社会关系在社会主义内在和固有的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示,社会制度具备有机完整性、蓬勃的活力、政治上的稳定性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第三,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两种所有制的发展并逐渐接近;人民福利的不断增长;保留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有利于加强工人阶级的主导作用的改革;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长入全民国家;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思想觉悟;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合作;加强党的领导。第四,发达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可概括为: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时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熟时期,是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虽然纠正了赫鲁晓夫“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理论的错误,但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历史阶段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还存在超阶段倾向。

勃列日涅夫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但是这些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没有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状态,到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

在国内政治上,勃列日涅夫努力维护干部队伍的稳定。他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三分之一成员的做法,很少更换地方和加盟共和国的党委书记,造成了高层机关陷入“严重的停滞”,出现了“老人政治”局面。他大搞个人崇拜,强调“保证对干部的尊重”,扩大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增加特权种类。他还纵容庇护子女亲信的腐败行为,以致苏联社会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和特权现象达到极为严重的状态。

在外交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一套新的对外扩张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采取进攻性战略,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在苏联以至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主权,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则是有限的。其实质是限制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势力范围扩张活动,包括1969年3月和8月侵犯中国领土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地区,长期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1978年12月支持越南进攻民主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入侵阿富汗等等,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对西方国家,勃列日涅夫对欧洲实行“缓和战略”,正式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苏联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竞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著有《遵循列宁主义方针》(8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