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1914—1984)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2—198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3—1984年)。1914年6月15日出生于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纳古特斯克的铁路职员家庭,俄罗斯人。1936年毕业于水运技术学校,后在雷宾斯克造船厂任共青团组织委员。1937年任共青团雅罗斯拉夫州委书记。1938年任该州团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肄业于彼得罗扎沃茨克大学和联共(布)中央高级党校。1939年加入共产党。1940—1944年任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1944—1947年任卡累利阿—芬兰共产党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委第二书记,1947—1951年任卡累利阿—芬兰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1950—1954年任第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1—1953年任苏共中央处长、巡视员。1953—1957年先后任苏联驻匈牙利使馆参赞、大使,参与处理匈牙利事件。1957年5月,任苏共中央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联络部部长。1961年当选为中央委员。1962—1967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67—1982年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达15年之久。1967年当选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3年升为正式委员。1976年获大将军衔。1982年5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同年11月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3年6月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罗波夫多次受到嘉奖,获得四枚列宁勋章、“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劳动红旗勋章、十月革命勋章、红旗勋章、“锤子与镰刀”金质奖章等。
安德罗波夫任苏共领导人期间,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及其在苏联的实践提出了新的观点。主要是:修正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理论,重新认识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强调要重视研究苏联社会的矛盾,要正确利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把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认为“所有制的变革绝不会是一次性行动”,社会主义国有制是不完善的,要有一个完善过程。提出不要把苏联的政治体制“理想化”,承认苏联政治制度缺乏民主,提出要向使人民民主流于形式的做法“真正宣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人民自治。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认为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因此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这些观点与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各国必须遵循所谓“共同规律”和各国“主权有限”的观点相比,是个重大变化。
在实践上,安德罗波夫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机构臃肿、人员老化、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等状况,推进改革。主要措施是:完善法制,强化劳动纪律、规定了奖励和处罚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严肃查处党政干部的违纪行为和官僚主义作风;推行农业集体和家庭承包制,在工业和建筑业中推广和完善承包作业队,进一步扩大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自主权,采用经济杠杆来调动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等等。由于健康原因,他只在任一年零三个月,有些改革措施未来得及实行。在对外政策方面,他继续执行勃列日涅夫时所推行的基本政策,但比较谨慎、克制,不主动挑起事端。在中苏关系上,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没有实质性措施。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肾病在莫斯科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