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Aleksandr Ivanovich Herzen)(1812—1870)

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作家。1812年4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立志反对沙皇专制制度。1829年赫尔岑进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与好友奥加辽夫等人组织了政治小组,研究各种社会政治问题。183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1834年他筹划出版宣传革命思想的杂志,后沙皇当局以“对社会极其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将他逮捕,并流放了他和奥加辽夫及其他小组成员。1840年他和小组成员获释。不久又因一封谴责彼得堡警察非法枪杀路人的信被查获,再次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多年的流放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了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更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罪恶的认识,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早在1836年他就以伊斯康捷尔的笔名发表文章。1842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后,更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革命活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他学识渊博,撰写了《科学上一知半解》(1842—1843年)、《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年)等哲学著作。他批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亦肯定其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他强调自然和人、物质和意识的统一,认为矛盾是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等。列宁称赞他达到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已经走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面前停住了”。从19世纪40年代起,赫尔岑接连写出多篇小说,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技巧完美,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在创作中,他确立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和现实主义文艺观。

由于沙皇政府日益加紧对革命知识分子的控制,1847年他携家离开祖国。目睹巴黎无产阶级起义及资产阶级对起义的血腥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他对西欧社会主义运动感到失望,转而寄希望于日益高涨的俄国农民运动,希望通过农村公社走向社会主义,这就为后来的民粹主义奠定了基础。1849年其全家加入瑞士国籍。1852年移居伦敦。1853年他建立自由俄国印刷所,出版大量革命传单和宣传小册子;1855年创办文艺和政治丛刊《北极星》,1857年又与奥加辽夫合办《钟声》报。在这些报刊上发表大量揭露俄国农奴制度的文学作品、文章和资料,号召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这些刊物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俄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尽管赫尔岑的政治态度在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摇摆,但民主主义毕竟占了上风。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重新站在革命民主派一边,反对自由主义,促成了秘密革命组织土地和自由社的建立。1870年,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下第一国际的积极活动,他又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未来社会的希望。

赫尔岑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巨型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852—1868年)。全书共7卷,内容丰富,包括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文笔生动活泼,富于感情,展示了从十二月党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前夕半个世纪俄国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和革命事件,在俄国乃至全世界自传体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