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1936)
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中部下诺夫哥罗城一个木工家庭,4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在备受折磨的逆境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只读过两年书。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1884年抱着上大学的梦想来到喀山,参加了民粹派外围组织的学习小组,阅读了包括马克思主义著作在内的许多书报。1891年来到第比利斯铁路修配厂,结识了这里的进步工人,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1892年9月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署名“马·高尔基”。此后,成为职业作家,并在俄国各大报刊上陆续发表作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高尔基接触了列宁主办的《火星报》,与社会民主工党密切联系,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901年春,发表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1903年甚至险些被沙皇的秘密警察暗杀。
1901—1905年,高尔基主要进行戏剧创作,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野蛮人》等一系列重要剧本。
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入斗争。1905年他不仅用笔墨声讨沙皇,而且在12月莫斯科工人武装起义中,亲自为起义者筹集经费和武器。这一年他在彼得堡与列宁第一次会见,并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革命失败后,党派高尔基出访美国和西欧,宣传俄国革命,并为党筹集经费。在美国期间他写了揭露并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集《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1906年他写成了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受到列宁高度评价。
1906年秋高尔基访美回来后,侨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直至1913年。这期间他除了写作一组抨击美国的政论文《黄色魔鬼的城市》之外,还写有多篇批判革命失败后俄国知识分子颓废、变节的文章如《个性的毁灭》《论犬儒主义》(1908年)等。他一度接近波格丹诺夫召回派集团,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接受了造神说。在列宁的批评下,逐渐认识了错误,脱离了召回派集团的活动。
高尔基从理论上探索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在1907—1917年间,高尔基创作颇丰。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俄国,住在圣彼得堡。1914年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著文谴责战争和沙文主义思潮。1915年创办《纪事》杂志,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本质,还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于介绍俄国各民族文化。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准备和进行期间,高尔基认为当时俄国的无产阶级应首先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革命创造条件。因此他反对二月革命后不久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布尔什维克党发生了分歧,曾发表一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政论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1918—1921年间,他对自己的思想错误进行了全面反思,积极投入各项文化活动,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
从1921年夏到1928年,高尔基因病在意大利索伦托休养,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宣传苏联的成就,谴责白卫分子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并先后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1919—1923年)和《列宁》(1924—1930年)、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年)等。
1928年回国后,高尔基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创作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陀斯契加耶夫等人》和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继续从理论上对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全面而精辟地阐明了这一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1934年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因肺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