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1971)

苏联重要领导人,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职务。

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库尔斯克省(今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村的矿工家庭,祖父是农奴。他在农村念了几年书,15岁起在顿巴斯的机械厂当学徒和钳工,因参加罢工被开除。随后到矿井工作,并参与了社会民主工党的宣传活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参加并领导当地的罢工和反战示威活动。1917年5月29日,赫鲁晓夫当选为鲁钦科夫苏维埃主席,1918年下半年加入俄国共产党(布)。年底加入红军,做政治宣传工作。1922年初复员,任煤矿副经理。1925年脱产做党务工作。1926年12月被提升为斯大林诺共产党委员会的组织部长与斯大林诺党组织的副书记。1928年担任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1929年进入莫斯科斯大林工学院学习,1930年任该学院党委书记。毕业后在联共(布)莫斯科州委工作。1932—1934年,先后任联共(布)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二书记。在肃反运动中积极支持斯大林的主张。1935—1938年1月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1939年成为政治局正式委员。1938年1月至1947年3月当选为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卫国战争时期任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49年12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主管农业,兼任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10月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9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中央第一书记,同年兼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主席。1958年3月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最高领导人期间,把赶超美国作为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的重要内容。1959年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苏共二十二大提出“20年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脱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给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带来消极影响。

在政治上,赫鲁晓夫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斯大林晚年的错误。一是推动重审政治运动中的案件,释放大批政治犯;二是1956年2月,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做《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谴责斯大林“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裔的罪行、农业政策带来的灾难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并在最后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来。这个报告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告对于苏联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而在平反历史错案、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也在客观上促使其他国家共产党打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引起人们对苏联共产党及其代表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和否定,也诱发了西欧和美国共产党的严重分裂。三是在体制上做了微调,如废除国家安全机关成员的审判特权,对异议人士的惩罚手段换成了使之失业、解除大学职位、开除出党等方式,或以“社会威胁”为由强制入院治疗;扩大中央委员会会议的人数;省的党委划分为两个平行的机制,它们分别负责农业和工业。这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主张改革。关于农业,他强调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推动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他曾先后推动开垦荒地、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强制集体农庄购买农业机器、推行玉米种植计划、推动提高肉类产量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庄庄园的生活状况,但是由于苏联农业的粗放经营,低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改变,各项改革措施不配套,没有尊重农民和农庄的意见而遭到抵制,农业改革的成效有限。关于工业,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这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滋生了地方本位主义。

对外,赫鲁晓夫积极缓和美苏关系,于1959年访问美国,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会晤,由此使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缓和局势。同时他也策划制造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1955年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从而使苏南关系正常化。但在对中国、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关系的处理上,赫鲁晓夫在相当程度上采取了大国主义的做法。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公开提出来“三和”“两全”,将他自二十大以来执行的路线理论化。“三和”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其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苏联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要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把这些国家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这一思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基本原理,脱离当时两大阵营冷战对抗的实际,片面强调两大社会制度体系之间的和平共处,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片面强调议会道路,就是宣扬阶级调和、阶级合作,在思想上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两全”即“全民国家”“全民党”。赫鲁晓夫明确提出用“全民国家”来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用“全民党”来代替无产阶级政党,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纲宣布苏联已变成全民国家,苏共已变成全民党。在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宣扬“两全”就是否定政党的阶级性,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走向民主社会主义。因此“三和”“两全”的思想遭到一些国家共产党的反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意赫鲁晓夫及苏共这些理论,由此引发中苏论战。

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的思想政治渊源。

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赫鲁晓夫被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971年9月11日在莫斯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