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Leon Davidovich Trotsky)(1879—1940)

联共(布)党内反对派领袖;第四国际的建立者。1879年11月7日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原姓布隆施泰因,犹太人。

189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897年参加建立南俄工人协会,反对沙皇专制制度。1898年在尼古拉耶夫组织工人团体,被捕后流放到西伯利亚。1902年秋以署名托洛茨基的假护照出逃。1902年底到伦敦,参加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主编的《火星报》工作。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属孟什维克派。1904年后,游移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从芬兰回国,被工人群众推举为彼得堡苏维埃主席,提出“不断革命论”,贬低农民的革命性,主张打倒沙皇后立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府。1907年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脱,流亡国外。1912年在维也纳组织反党“八月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中派立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国。同年7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8月被选为中央委员,10月当选政治局委员,以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在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托洛茨基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1918年1月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提出“不战不和”的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月被免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随后任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国内战争期间,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1923—1924年,托洛茨基挑起有关党内民主问题的争论;带领40多名老布尔什维克联名发表“新方针”,包括停止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扩大工人民主等。1924年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等人(被称为“托派”)坚持“不断革命论”,认为俄国无产阶级只有在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下才能继续推进国内革命;在实现世界革命之前,已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建立“工人国家”,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1925年1月,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托洛茨基言论的决议》,批评他“企图用托洛茨基主义来偷换列宁主义”;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解除他的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6年4—5月间,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联合起来,围绕工业化道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等问题与党展开争论。建立秘密印刷所,抛出《八十三人宣言》《十五人政纲》和《反对派政纲》。1927年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组织反苏维埃政权的游行示威。同年11月14日被开除出党。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后,为各地的余党出谋划策,起草了几十万字的《共产国际纲领草案(对基本原理的批判)》,继续攻击联共(布)和共产国际。1929年1月20日被驱逐出境,1932年被取消苏联国籍。1937年定居墨西哥。1938年9月在巴黎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从事反对苏联和反对共产国际的活动。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遭暗杀,次日去世。

托洛茨基著有《总结与展望》(1906年)、《一九〇五年》(1906年)、《被背叛的革命》(1936年)、《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纲领批判》,1928年)、《不断革命》(1930年)、《斯大林与中国革命》(1930年)、《我的生平》(1929年)、《俄国革命史》(1930年)、《保卫马克思主义》(1939—1940年)、《斯大林评传》(未完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