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i Gavrilovieh Chernyshevsky)(1828—1889)

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1828年7月24日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53年进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受到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热衷人本主义,逐步成为一个无神论者。185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接替涅克拉索夫,主持《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了传播革命思想的论坛。这期间他撰写了许多关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如《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资本与劳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等。这些著作基本上从普遍人性论出发,但认识到“人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哲学家是某一政党的代表”等。1859年秘密前往英国伦敦,同侨居那里的赫尔岑商讨反对沙皇统治的问题。1861年发表《论战之美》,批驳自由派文人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一书的攻击。

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在囚禁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1864年沙皇政府因找不到任何罪证,只好采取伪证方法,强行判处他服7年苦役,期满后,又继续流放,前后长达21年之久。在漫长的流放期间,他继续写了许多小说和文章,其中保存下来的只有长篇政治小说《序幕》(1867—1869年)。该书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前夜革命民主主义者与自由派、保守派之间的斗争。1883年由于健康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获准回到阿斯特拉罕居住,撰写了《回忆屠格涅夫与杜勃罗留波夫的关系》《人类知识的特征》等文章。1889年6月被准许返回故乡萨拉托夫,10月29日,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19世纪50—60年代俄国进步思想界和文学界的领袖。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文艺批评和文学创作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有很多局限。在哲学上,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按费尔巴哈哲学的观点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反对二元论;批判了伊曼努尔·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主义,确信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对象及其属性都是能够被认识的;认为实践是在科学上评判一切争论点的极重要的标准;重视辩证法,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但他没有阐明人的意识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关系,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社会本质问题;对实践的理解还未能完全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经济学研究中没有彻底贯彻辩证法。对此列宁的评价是,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上升到、也不可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在文艺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的文艺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说的唯心主义实质,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重要命题;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政治上,深刻揭露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封建地主统治而实行的所谓“农奴制改革”的掠夺性质,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派对沙皇制度的妥协和投降,主张农民群众推翻沙皇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用革命手段无偿夺取土地;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在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希望通过旧的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相信俄国发展的特殊道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他所宣扬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并把农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这使他成为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和思想对俄国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