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Vladimir Ilich Lenin)(1870—1924)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创立者;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

1870年4月22日,列宁出生于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887年,列宁中学毕业,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并被流放。1888年回到喀山,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1891年以校外生身份通过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国家考试,获优等毕业文凭,取得律师助手资格。列宁在萨马拉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一面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一面进行农村调查。

1893年,列宁移居彼得堡,很快成为当地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领袖人物。1894年他完成《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对自由主义民粹派进行全面批判,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思想。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起来,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为建立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做了准备。同年,列宁到瑞士、巴黎和柏林等地了解法德工人运动,会见普列汉诺夫。12月,列宁在彼得堡被捕入狱。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898年6月,列宁与娜德斯达·克鲁普斯卡娅结婚。在流放期间,他撰写了30多部(篇)理论著作,其中《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内在矛盾,指出俄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彻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错误理论。

1900年2月流放期满,列宁建立了与俄国各地最主要的社会民主工党小组和党的工作者的联系。同年12月在德国慕尼黑与普列汉诺夫共同创办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火星报》。1901—1902年,列宁写了《怎么办?》一书,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批评经济派路线,要求把党建设成一个以职业革命家为先锋核心、有严密组织纪律(即民主集中制)的机构,阐发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这一重要原理,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3年7—8月,列宁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由于在党的组织原则上存在分歧,党内形成拥护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和拥护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派。1904年,列宁写成《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全面阐述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4月在伦敦主持召开只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在革命中的策略。7月列宁发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与农民建立同盟;取得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胜利后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2月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再次流亡到巴黎等地。为回应关于革命前途问题的争论,他在1908年写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批判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同党内的取消派、召回派进行斗争。1910年出席第二国际哥本哈根大会,在合作社与党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1912年1月,领导了在布拉格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正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侨居瑞士,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平与革命问题上的理论与策略,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社会沙文主义进行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同时积极团结各国党的左派,为建立新的“国际”准备条件。1915年发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重要论点。1916年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全面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彻底批判了考茨基在这些问题上的谬论。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于4月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事变后,列宁转入地下活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9月,写成《国家与革命》一书,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经济基础,揭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强调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领导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翌日,在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做了关于《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的报告,并当选为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年3月,在排除党内外的破坏干扰以后,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维埃国家取得暂时的和平喘息时机。随即,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1918—1920年,列宁领导全国人民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叛乱,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上。1918年8月,列宁遭暗杀,身受重伤。在疗养期间写成《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诋毁和诽谤,批判考茨基的“纯粹民主”等谬论。1919年3月,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成立。列宁亲自领导了共产国际的前四次代表大会。1920年5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总结布尔什维克党的历史经验和俄国革命的国际意义,批评西欧一些成立不久的共产主义政党内部的“左”倾思潮。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领导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方面。1921年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论粮食税》等报告中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内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利用商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制定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戒备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和平瓦解。

1922年5月列宁患脑溢血症,12月病情开始加重。在病中口授《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和信件,拟订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计划。他坚信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寄希望于印度、中国等呼应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

列宁的一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