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will)
人自觉而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节的心理过程,是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精神追求和驱动。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不含有或很少具有意志的成分。人的意志与动物的反射动作有本质区别,动物没有意志可言。人的意志表现了人在活动中所特有的自觉目的性与主动选择性,表现了人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体现了基于人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和人类的整个意识一样,都是社会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意志视为先天的、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夸大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是本质的东西,是形成整个世界的因素。他认为人的意志是单一整体性的,是玄奥的,是超越于时间空间之外的,是不能改变的,是没有原因和目的的。他把意志变成独立性的存在,走向了唯意志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志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界、支配自然界。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在自己意志的支配下,能够根据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按照有目的的实践来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证明自己是社会存在物。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只有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动物仅利用外部自然,而人则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有意志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界,使其为自己服务,从而支配自然界。
人的意志活动以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客观规律又为人的意志自由的抉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人的意志不仅受客观规律的决定、受其制约,而且还受到自身发展程度的制约。人类意志的特点是人能够根据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做出主观能动的抉择,按预定的计划调节行动,使行动不仅服从于客观规律,还服从于道德伦理准则,抑制同这些计划相抵触的各种诱因,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人的意志是历史地形成的,它反映着人类行动对社会存在的依存性,表现了社会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对人类行动的制约。列宁指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的意志自由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使“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使理想变为现实。唯物史观把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理解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恩格斯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经过其头脑转变为其意志动机,转变为“理想的意图”,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个人的意志与集体的意志、阶级的意志,通过国家的意志,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的效力。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决定的。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阶级,将改变生产方式的意志化为具体的行动,使社会发生突变或渐变,借以摆脱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