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和唯名论(realism and nominalism)

一对相互对立的认识论哲学范畴。实在论是把一种不以人的认识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人的知识对象的理论。与之相反的理论是唯名论。

实在论又译为“唯实论”“实在主义”。在哲学中,实在论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含义模糊的概念。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称为“素朴实在论”。列宁指出,任何没有进过疯人院或向唯心主义哲学家领教过的正常人的“素朴实在论”,都承认物、环境、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着。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与“素朴实在论”相异,不同哲学对“实在论”的解释有着明显差异。唯心主义者把“一般”说成是独立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而个别事物是第二性的,即唯心主义的精神“实在论”;唯物论者则认为客观事物是独立于精神的一种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唯物主义的物质“实在论”。

实在论的哲学观念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柏拉图强调本质或形式的独立和超然的存在。斐洛把柏拉图的形式存在置于上帝的精神之中。奥古斯丁在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下,把哲学与神学相结合,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暂时的,灵魂是永恒的,神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信仰,唯有先信其存在,才能够虔诚地去追求。

在中世纪,随着经院哲学的形成,其内部产生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分歧。唯名论和实在论都从“一般”与“个别”哪个更实在的角度提出问题。实在论(或译为“唯实论”)主张“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一般”是唯一的实在,“个别”或“特殊”只是幻影。与此相反,唯名论的观点则认为,“个别”是唯一的实在,“一般”或“共相”只是名称。可见,“一般”是实在还是名称,是实在论和唯名论的根本分歧所在。实在论有利于维护教权至上主义和正统神学的统治,为教皇所赞赏与支持;唯名论得到世俗地主、王权阶层和市民阶层的赞同与推崇。实在论以正统自居,视唯名论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并施加残酷的政治迫害。

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进行了交锋。意大利主教安瑟伦(1033—1109)以观念为实体的理论被称为“实在论”或“极端实在论”。他用同样的方法论证基督教关于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母童贞、原罪等信仰,全面发展了实在论。他认为上帝是实在,一切都源于上帝的创造,信仰上帝就是崇奉最实在的东西,而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教会就是人间的王国,它们都是最实在的。实在论者宣扬教皇的权力绝对高于国王的权力,教会的权力绝对高于国家的权力,教会理所当然地应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这成为替教会和霸权主义张目的理论。法国人洛色林(1050—1114)反对安瑟伦的实在论观点。他认为个别事物才具有实在性,而“一般”“共相”只是名称甚至只是声音或空气的振动,没有任何实在性。洛色林的唯名论虽然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具有片面性,但他反对“一般”观念决定个别事物的观点,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洛色林的学生阿伯拉尔(1079—1142)被称为“温和唯名论者”,他用唯名论观点研究逻辑,侧重从个别与一般关系上发挥唯名论观点,批驳实在论。他认为“共相”“一般”“相似性”归根到底来自上帝的理念。它们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只有个别才是实存的事物。这样,上帝就不是什么神圣的和超越的事物了;“一般”在个别之外只是思想、概念,也就不是客观实在了。阿伯拉尔否定了唯一性和绝对性,其唯名论思想在反对基督教神学中发挥了进步作用。

公元13世纪,天主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强调,“一般”无论是作为理念、形式或概念,都是最根本的、最实在的存在,“个别”不过是“一般”的创造物;所有的“一般”或形式,都是上帝给予的,神是事物的第一因。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是为神学、教会和教皇的特权服务的,是一种敌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哲学体系。

此后,英国的唯名论者在与托马斯·阿奎那的斗争中,发挥了唯名论思想,促使了经院哲学逐步解体与衰亡。英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市民力量的壮大,唯名论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开展了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斗争。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威廉·奥康成为当时英国著名的三大唯名论者。他们在哲学上具有较多的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在政治上提出反对教权、支持世俗王权的主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肯定了英国的唯名论者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进步作用。他们强调,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一般说来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同时,他们又指出了培根唯物主义的缺陷——用格言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本身反而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英国的唯名论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沉重地打击了神学的哲学基础实在论,迎来了新哲学的诞生。

列宁针对哲学史上实在论与唯名论的论争,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他精辟地指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列宁既批判了把一般视为脱离个别事物的唯实论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克服了否定一般事物的客观性的唯名论的形而上学片面性,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