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intuition)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获得的感性认识。“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含义。拉丁文为interi,意为凝视。中文按其不同语境分为“直观”和“直觉”,根据字义可解释为直接的观察。在康德哲学思想中,直观有两种特殊含义:其一,是指“自在之物”作用于“自我”所引起的知觉或印象。康德称之为“现象”或“经验的直觉”,认为这是后天得来的感性认识,即经验直观。其二,是指“自在之物”在作用于“自我”之前,就是存在于“自我”之中的纯粹的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康德称之为“先天的直觉”或“纯粹直观”。他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不依赖于经验,并使“经验的直觉”成为可能的基础或前提。

黑格尔对康德直观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进行了解析,并把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的直观思想提升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高度。他指出康德虽然承认概念的客观性,可仍然把概念当作主观的东西,把感觉和直观当作知性的前提,而精神现象学则认为直观是先经过感性意识阶段,然后经过知觉阶段而上升到知性的。黑格尔强调应当把概念看作不是自觉的知性活动,不是主观的知性,而是自在自为之物,它构成既是自然的又是精神的阶段。黑格尔揭露了康德在经验论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动摇,从更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角度进行了论证。

费尔巴哈谴责康德不承认自在之物的现实性即客观实在性。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单纯的思想、“想象的本质”,而不是“具有实在的本质”,即实在的、实际存在着的本质。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摇摆的康德,必然离开唯物主义。然而,从唯物主义视角批判康德的费尔巴哈,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走向了形而上学唯物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的偏颇,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不是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旧唯物主义者把人视为消极被动的感受者,把人的认识活动视为照镜子式的感性直观,把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仅看作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割裂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因此,直观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既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

列宁深入考察并扬弃了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关于直观的论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直观的科学思想。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论述了直观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直观概念的科学阐释,有利于人们克服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观,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克服康德先验论的“纯粹直观”,防止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有利于克服黑格尔自在自为的客观唯心主义直观思想,在实践中经由感性认识的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