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灵活性(flexibility of concepts)

达到了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概念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与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一样,本质属性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概念的灵活性是其辩证本性的表征。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出发,认为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所显露出来的辩证发展,即经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的因果联系,只是概念固有的自我运动的翻版。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概念观,指出,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被倒转过来了。恩格斯不仅对概念做了唯物辩证法的阐释,而且指出了概念的灵活性,如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就是辩证的统一,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到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概念就交汇起来,融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看法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的,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列宁扬弃了黑格尔关于概念在对立面的统一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并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发。他指出,黑格尔在一切概念的更换、相互依赖中,在它们的对立面的同一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过渡中,在概念的永恒的更换、运动中,天才地猜到的正是事物、自然界的这样的关系。概念在对立面的统一中运动、变化、发展,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本性,是事物的辩证法决定了观念的辩证法。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概念观,进一步揭示了概念在对立面统一中的灵活性。他指出,概念与经验、感觉的“综合”、总括、总结之间的一致,在各派哲学家看来都是毫无疑问的。这种一致来自何处?是来自上帝(自我、观念、思想等)还是来自(出于)自然界?列宁肯定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思维和意识起源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列宁还对概念的灵活性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有限的?就是说,向终结运动着的!某物?就是说,不是他物。一般存在?就是说,是这样的不规定性,以致存在=非存在。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这种灵活性=折中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性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概念的灵活性的实质,是指全面的、普遍的、达到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因此,如何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成为划分辩证法与折中主义、诡辩论的界限。

揭示出概念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体现出了辩证法的本质与核心,这是列宁的一个突出理论贡献。列宁做出了概念的相互依赖、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过渡、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过渡、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等等论断。列宁强调概念的灵活性要反映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因此,这些概念还必须是经过琢磨的、整理过的、灵活的、能动的、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在对立中统一的,这样才能把握世界。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探讨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概念作为联系的环节、认识的发展演进过程,其灵活性还必须与人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的探讨相结合,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