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of thought)
思维经济原则,亦称“费力最小原则”,是马赫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思维经济原则主张在进行哲学思维时要运用一个最经济、费力最小或最简单而又能说明一切问题的原则,那就是“只有感觉才是存在的”,把世界归结为感觉的复合。思维经济原则是一个先验的原则,其实质是否认物质和客观存在,否定因果性的客观性,否认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把感觉看成是先验的、唯一的存在,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倾向”。
思维经济原则首先由马赫在《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1年)中提出,后来他在《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1883年)、《感觉的分析》(1886年)中做了进一步阐述。1876年阿芬那留斯在《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一书中称之为“费力最小的原则”。俄国的经验批判主义者巴札罗夫认为,这个原则里有“经济”二字,所以它是“认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企图以此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对立。思维经济原则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流行。
马赫宣称,思维形式就具有经济性质,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发明和经济手段。词语和概念都是简便实用的符号,它们代表了许多感觉要素,表现了高度的经济作用。他认为科学和思维也具有经济的功能,人们可用简略的公式指称许多现象。科学的目的就是用思维中对事实的摹写和预测来代替或节省经验。传授科学的目的在于使一个人可以享受另一个人的经验,免除亲自积累经验的麻烦。他还认为经济性是评价科学家和科学理论的标准。最优秀的科学家应该用最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捷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样深刻、同样完善的多种理论,最简便、最经济的那一种最高级、最有价值。
马赫提出思维经济原则的目的是为了给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科学为人适应环境服务。这种意图是积极的、合理的。但是,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否定了人的思维和科学概念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否定了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不仅没有超出主观唯心主义的窠臼,而且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揭露了这一实质,指出:“只有在否认客观实在,即否认马克思主义基础的情况下,才会一本正经地谈论认识论中的思维经济!”鼓吹思维经济原则无非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